中国的连环画可以追溯到汉朝的画像石,北魏的敦煌壁画等,由连续的画幅来描绘故事或人物传记。在马王堆汉墓的漆棺上就有用多幅图连续描绘的“土伯吃蛇”、“羊骑飞鹤”等故事。莫高窟的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壁画有《九色鹿本生》《割肉贸鸽图》等佛本生故事。
清末,石印技术的发展让图画的印刷更为方便,连环画这一形势也受到了更大的推广。光绪十年(1884年),《申报》馆为增加新闻的可读性,出版了新闻连环画《点石斋画报》,内容涉及当时的时政新闻,随报赠送。因为那个时期摄影作品很少,这些新闻图画侧重纪实,有许多内容反映了机械文明的新事物和当时的风俗街景。这些内容已经成为反映那个时代的直接的史料。后来随着摄影事业的发达,这种形式的时效性已经无法能及,也就逐渐消亡了。1899年,上海文艺书局出版了石印的《〈三国志演义〉全图》,这是部用连环画的形式来表现文学原著内容的作品。
1985年后,影视媒体的飞速发展丰富了民众的娱乐生活,外国漫画、动画更容易受到青少年的欢迎,小人书已经不是不可缺少的娱乐方式,连环画市场不断被影视媒体所抢占,鼎盛时期结束,小开本的连环画异不再出版,仅有一些版本的作品重新出版,满足人们收藏的需要。多数连环画名家回归本行,年轻的美术人才不再看重这种艺术形式,连环画的创作和销售市场出现难以回升的低谷
曹涵美原名张美宇,是张光宇的二弟。1934年2月,上海《时代漫画》杂志创刊,曹首创在该刊画连环《金瓶梅》插图,每期一幅,并采用上图下文的形式配以《词话》本中的摘录,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注意。不久,即出版了曹画的集。原计划一集集出下去,但1937年7月抗战爆发,刊物停办,连载中止。曹涵美创作连环画《金瓶梅》的势头并未稍减,先由《新中国报》发表,后结集出版。他画这部600幅画面的作品历时十年,前后风格变化很大。前期绘制手法传统,布景过于庞杂,人物不够突出,笔调柔软,缺少力度;后期线条挺拔老练,背景删繁就简,人物栩栩如生,有些场景参照了西洋素描笔法,颇具立体感。当时便有名家对他有“三易其作风,一笔不苟,独运匠心,一纸稿成,审视不再,偶有不如意笔,必毁重绘”的评价。万籁鸣、汪曼云等名画家对之曾有过高度称赞,董天野为之写道:“有血有肉、活生生的构图,确是一种惊奇的发现。”贺天健曾著文曰:“曹君涵美,余老友也。工人物、铁线游丝。上规李龙眠、钱舜举,下法仇实父、改七芗,且自成一家。所作《金瓶梅》本事图,工致精能,吴友如无其秀也。”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,这部连环画史上的杰作后来便没有再版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