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察是设计思维的步,不会观察就根本无法去进行思维,因为你连“问题”都发现不了,那又将“思维”什么呢?这就好比一名技术娴熟的枪手,却不知道自己需要瞄准的对象在哪里一样。
观察是我们发现问题、收集信息的过程。常言道“内行看门道,外行看热闹”,观察这一过程看似简单,其实不然,因为你要想真正“看”出点“门道”,首先就必须先成为一个“内行”,即:要先具备正确的方法和一定的知识和经验。
(一)、目的要明确——从“俗称”到本质—“形而上”的“抽象”
(二)、忠实于对象——感官体验+思考反馈;(用各种视角、方法和咨询)
(三)、扩延、比较——搜寻同类目的之“物”进行比较—“形而下”
(四)、由表及里、去粗取精——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—细节与目的一致
二、重在分析
“分析”意在将“整体”的组成的成分按原理、材料、结构、工艺、技术、工艺、形式等不同角度来观察。
通常我们只将“物”本身去“分”开再归“类”,往往忽略了“物”之所以存在的“目的”,即“物”为何不被“自然”淘汰或被特定“人”在特定社会时代、环境等条件下所接受。被“观察”的信息应强调其存在“外部因素”,“分析”也必须将这些“外部因素”作为“分类”的范畴。
“分”不是目的,“分”是为了认识“物”与所存在“外部因素”的关系和“物”的“内部因素”之间的关系,以便掌握“物”的本质和不同“物”之间“共性”,从而“析”出每一“物”的“个性”和其“个性”存在的依据。
所以在这个意义下的“分析”既可使“观察”、细致又使“观察”系统、深入,在“比较”中真正理解“物”的本质和存在规律。这不仅有利“观察”,更对下一阶段的“归纳、联想”打下广博的基础。
(一)、寻找“物”存在的外因限制—人、环境、时间、条件等的制约
(二)、析出“物”的内因与外因的逻辑“关系”——寻找现象的依据
(三)、比较相似“物”的内、外因的关系——透析共性基础上的个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