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这种假定思维中,许多人犯的一个通病,就是投放量过大,总是片面的认为,尾数放的越多,那产量也就越高。那怎么投放,有没有科学的规律和依据可循呢?这里和大家分享三个知识点,一是产量决定投放的苗种数量;二是养殖周期决定放养规格;三是水库条件决定花白鲢的比例。
当花白鲢的每亩尾数确定后,在相同的投喂情况下,每条鱼的生长速度变化副幅度是很小的。所以要在预先设定的养殖周期内,起捕成鱼,实现资金回笼,那就要相应的要确定放养的鱼种规格,鱼种规格投放得越大,那养殖周期也就越短。
这种信息相互间的交流肯定是利大于弊的,但有时也要注意,有的养殖户在使用过程中,完全去照搬,不考虑在投喂,水源光照、地理位置的差异,那产量肯定是不一样的。运气好,遇到自己养的水域和推荐人的差不多,那使用效果就好;要是水域条件不一样,那产量能否上得去,就是个问题了。
就像过去允许肥水养鱼时,有人投了肥产量高,但有人投了肥产量仍然不高,某把芽孢粉投下去,产量一下去提起来了,这时就否定投肥效果不好,就去单一投菌,那会发现过一年,或是两年,发现单一投菌效果也不好了。